“冲花”民俗表演现场(陈丽萍 摄)
4月13日至15日,华侨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影像创作实践团的17名台港澳侨青年学子前往莆田市开展文化考察活动。在为期三天的实践中,师生团队深入白塘镇陈桥村,进行沉浸式田野调查,感悟这座千年古村的文化传承脉络,实地调研木兰溪流域生态治理工程,用专业影像设备记录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。
千年“冲花”民俗火焰 淬炼精神图腾
莆田素有“十里不同风,一村一习俗”之美誉。涵江区“冲花”民俗,起源于明嘉靖年间抗倭胜利后的祈福仪式,约定农历三月举行,历经四百余年传承,形成独特的文化标识。表演者赤膊跃入四射火花,任其冲射身体,以无畏姿态直面炽热,将祈愿平安的信念升华为震撼视觉的精神图腾。
今年,陈桥村五福宫“冲花”盛典规模空前,当地八十余家宫庙联袂助阵,锣鼓、舞蹈等民间文艺轮番上演,传统仪式与现代组织交织出浓烈的节日氛围。华侨大学实践团亲临现场,直面火花与信仰的碰撞,欣赏这一视觉奇观,近距离感受将历史记忆转化为精神力量的活态传承。
来自马来西亚的学生古宇廷感慨道:“表演者以血肉之躯冲向烈焰,将祈福化为行动,这种将平安寄托于勇气的表达,让我看见民俗背后深植的文化基因。”从抗倭烽火到烟火祈愿,“冲花”民俗以身体力行的方式诠释勇敢坚韧,成为连接乡土与世界的文明密码,让海外学子触摸到中华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脉搏。
“冲花”祈福(姚皓仁 摄)
古今穿越交流拍摄莆仙戏(吴少鈜 摄)
莆仙遗韵绕梁 唱响两岸青年新声
在陈桥村,每逢喜庆节日,莆仙戏的婉转唱腔便穿透时空,在古村上空回荡。作为“宋元南戏的活化石”, 这一古老剧种以兴化方言传唱千年,扎根莆田及闽中地区,以“忠孝节义”的民间叙事滋养着乡土精神,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活态载体。
五福宫戏台前,演员们身着重达十余斤的戏服,踩着三寸厚底靴,在板眼节奏中以“云步”丈量历史厚度,唱出一曲《大明皇子情》。幕布刚落,来自中国台湾省的学生陈丽萍从后台走出,发髻上的银簪还沾着水汽。她刚完成沉浸式体验,眼中闪烁兴奋,“从贴片描眉到戴齐头饰,四十分钟的准备让我第一次理解‘粉墨登场’的重量。云肩压在肩头像担着岁月,但厚底靴踩在古戏台板上那瞬间,竟与四百年历史有了共振。”
“这种体验太震撼了!每个动作都像在与先辈对话,让我懂得传承不是口号,而是用汗水滋养的坚持。”陈丽萍的感慨道出在场青年的心声,当古老唱腔与青春脉搏同频共振,中华文化的根系在现代语境中长出新枝,考察活动通过这种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,鼓励青年以行动诠释文明传承新表达。
参观传统家具制作现场(王奕霖 摄)
千年榫卯智慧 数字解码匠心突围
陈桥村是千年“家具之乡”,以不用寸钉的榫卯技艺跻身非遗名录,却在现代化浪潮中遭遇传播渠道受阻、后继乏人等生存困局。匠人陈志奋坦言:“手工雕琢一张八仙桌需耗时半月,需要耐得住寂寞,而现在年轻人更愿意去城里工作。”
面对瓶颈,陈桥村并没有听之任之。陈桥村委开始组织匠人学习短视频制作,将榫卯结构的力学密码转化为可视化叙事。镜头下,紫檀木纹在匠人掌心舒展,燕尾榫与楔钉榫的咬合过程被拆解为可触摸的数字诗篇。
如今,凿木声与直播间提示音在陈桥村交织。来自澳门的学生林多威在直播间观察到,通过特写镜头,传统工艺的消费场景正在被重新编码,“手机成为新时代的刨刀,流量则是无形的木料。”
陈桥村驻村第一书记时小虎表示,下一步,将积极推动产业迭代,计划引入高校设计资源,搭建校企合作平台,让Z世代设计师与非遗传承人共同孵化“数字榫卯”IP。当千年匠心遇见算法推荐,陈桥村正努力让古老榫卯在直播间生长出未来形态。
木兰溪水安澜映照生态文明长歌
在涵坝水闸处,华侨大学实践团的成员们极目远眺,只见木兰溪蜿蜒流转,水光潋滟,美景如画。可谁又能想到,如今这平静安澜的木兰溪,曾是莆田人民避之不及的心腹大患。
历经25年持续治理,木兰溪终于改头换面。如今,宽阔平静的水面,不仅是大自然馈赠的美景,更成为村民们茶余饭后休闲的好去处。随着水生态环境的显著改善,水经济也随之蓬勃发展。2022年,木兰集团开通了“水上巴士”,让陈桥村摇身一变,成为体验江南水乡风情的热门打卡地,文旅热潮自此掀起。
来自香港的学生姚浩仁在乘坐“水上巴士”后,不禁感慨道: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,这回我算是看到现实版了!”他的这番话,说出了许多实践团学子的共同心声。通过这次实践,他们不仅亲眼见证了木兰溪治理的辉煌成果,更深刻体悟到生态治理与乡村发展之间那千丝万缕、密不可分的联系。
锣鼓表演震天响(王奕霖 摄)
“中华文化代代相传的密码在乡村,陈桥村有着独特的民俗文化和深厚的历史底蕴,这是我们的宝贵财富。”陈桥村党总支书记陈丽洪饱含深情地说,期待华侨大学学子们以镜头为笔,将陈桥的故事镌刻成时代的影像志,让世界透过这方土地读懂中国乡村的文化密码。
据悉,此次实践是华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影像创作教学的关键坐标。未来,学校还将继续引导学生以短视频、纪录片、交互叙事等创新表达深耕乡土现场,在锤炼脚力、眼力、脑力、笔力中解码乡村振兴的时代叙事,让青春视角成为国际传播语境下中国乡土美学的生动画笔。(记者 李霖 通讯员 陈静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