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活动现场(夏海滨 摄)
一桌融合两岸特色的乡宴,不仅盛满鲜香美味,更串联起两岸乡亲的深厚情谊。9月27日,厦门市同安区五显镇三秀山村热闹非凡,超千名两岸乡亲围坐宴前,在品尝特色美食、共享丰收喜悦的同时,畅叙乡情、共话发展。
宴席现场,桌桌佳肴依次排开,台湾品种农产品与同安本地食材碰撞出独特风味——凤梨的清甜、九层塔的辛香、莲子的软糯,与五显镇应季食材巧妙融合,糖醋凤梨排骨、九层塔羊肉煲、老鸭鲍鱼莲子汤等一道道“两岸融合菜”,让到场乡亲大饱口福。“闽南美食就得在乡宴上吃才够味!”从厦门岛内专程赶来的市民李先生赞不绝口,他表示,这桌宴席既展现了同安作为千年古城的饮食文化底蕴,更体现出两岸饮食文化交融的鲜活成果,“两岸一家亲,肯定能吃到一起!”
这场热闹的乡宴,正是2025年厦门市中国农民丰收节主会场活动的生动缩影。金秋时节,活动以“庆丰收、促融合”为核心,设置水果采摘、农事体验、农产品展销、民俗文化展演等多元环节,全方位展现厦门乡村振兴的丰硕成果,也为两岸乡亲搭建起交流互动的平台。
舞台之上,乡音传递乡情。在今年“千年银城 四海同安”两岸闽南语“村歌”赛中脱颖而出的选手们携手登台,《千年银城·同安》的悠扬旋律、《爱拼才会赢》的激昂节奏,用熟悉的闽南话点燃现场氛围,台下乡亲跟着哼唱,掌声与欢呼声此起彼伏。
舞台之下,“一村一品”丰收大集同样人气爆棚。近50家摊位集中展出厦门岛外四区的特色农产品,海鲜卷、千层糕等同安经典小吃更是香气四溢,不少市民游客一边试吃一边下单,在感受丰收喜悦的同时,用实际行动助力农户增收。此外,不少乡亲还走进三秀山村周边的果园,亲手采摘清甜的百香果;深入猴面包树种植基地,近距离观赏“非洲生命之树”的独特风貌,沉浸式感受这座“厦门最小行政村”的丰富内涵与别样魅力。
在本次丰收节活动中,台农群体是当之无愧的“主角”之一。谢东佑、龚世明等扎根同安的台农代表登台分享,讲述他们深耕大陆农业的奋斗故事,成为两岸农业融合发展的生动注脚。
“我们的黄金杨桃能一直丰收到来年4月,预计今年产值能有300万元左右!”90后台农谢东佑的话语里满是自豪。他介绍,1998年,爷爷谢水雄带着台湾黄金杨桃嫁接枝条跨海而来,在同安种下第一片杨桃林;如今,百亩果园已初具规模,自己也从爷爷手中接过“接力棒”,继续深耕这份“甜蜜事业”。“同安的气候、土壤和我的家乡彰化很像,而且这里更大的昼夜温差,让杨桃的甜度更高、口感更好。”谢东佑说,大陆广阔的市场空间,正是他们一家扎根同安近30年的关键原因。
“在同安发展,从来不是‘单打独斗’。”谢东佑坦言,同安区政府在政策扶持、资金补贴、设备支持等方面的贴心服务,让台农在大陆创业更有底气。“祖孙三代在这里耕耘,就是对同安发展环境最好的认可,我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!”
值得关注的是,同安区于2024年底获批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,依托闽台农业融合发展(种子种苗)产业园,以种子种苗为主导产业,全力打造闽台“种业硅谷”。截至目前,该园区已成功引进台湾农业优良品种300多个、台湾先进种植养殖技术50多项。今年9月,厦门同安台湾农民创业园发展服务中心在竹坝片区正式揭牌,成为服务台农创业、推动两岸农业合作的“新抓手”。
未来,同安区还将进一步加强与科研院所、高校的合作,在种子资源库建设、种业科研项目攻关、科研成果落地转化等领域持续发力,为台农台企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,推动两岸农业融合发展走向更深层次、更宽领域。(记者 邹玒 文洁 通讯员 余雪燕)

在线读刊
客户端
微信					
手机版



